三月档,文艺电影扎堆儿,除了《绿皮书》、《波西米亚狂想曲》等奥斯卡获奖影片以外,还有《地久天长》、《过春天》、《阳台上》、《似水流年》等多部国产文艺电影都在这个季节争奇斗艳,于是有人说:文艺片的春天来了。可是,四季轮回里的春天确确实实已经来了,但文艺电影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时光闪回到2016年的春天,著名制片人方励先生出乎意料的一跪,为电影《百鸟朝凤》赢得了市场的关注,争取到了更多的排片空间以及高达8675万的票房收入;对于一部中小体量的文艺片来说,这个票房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所以当时外界有一种声音说:“方老板这一跪,值了。”
三年后,2019年的春天,同样有那么一部中小体量的文艺片《似水流年》将于3月29日登陆全国影院,同样是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然而这一次,导演郑君奇虽然已经明显感受到了来自市场迫在眉睫的压力,但这一次,他选择不跪!
作为一名在影视行业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制片人,郑君奇第一次转型当导演,他把焦点聚集到了传统文化上,“我就是想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电影”,于是就有了电影《似水流年》。一个年轻导演,这么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应该鼓励的;因为这代表的是一种致敬,向以吴天明、郑洞天、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中国第四、第五代导演的一种致敬;它更是一种传承,传承他们曾经使之辉煌过的,而如今却已即将消失不再的一种真正纯粹的“中国电影”的艺术形式与追求。
电影《似水流年》讲述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发生在浙江丽水遂昌县一个昆曲戏班子的故事,从小在师傅严厉教导下学戏的师兄弟三人以戏为生,在大时代的变迁中他们也逐渐长大成人,他们的生活和感情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选择不同他们三人也走向了不同的个人发展道路;然而,他们心中从未放弃对于家乡、亲人以及昆曲的挂念,背井离乡后的他们又重新回到了家乡,将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传承并发扬光大。
在导演郑君奇看来,电影是“用正确的价值观来书写自己的理想”。拍电影的人,可能卑微贫寒,但他想用自己的电影:讲述的是生活,歌颂的是美德,记录的是历史。拍电影就跟唱昆曲一样,第一要功夫过硬,没有台下的十年功就没有台上的一分钟;第二要团队齐心,出活的戏班子,要胜似一家人;第三,就是唱什么戏(拍什么),并不是因为听戏的大爷给多少钱(市场流行什么),你就唱什么(拍什么),而是本该坚持的,就该一如既往地坚持。
所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初,以第四代为代表的中国电影导演以及他们培养出来的“第五代导演”等,方创作出了诸如《老井》、《邻居》、《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等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
时光荏苒,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虽然每年都有七八百部电影的产量,但真正能够不迎合市场、不被资本所绑架的电影,又有几部?
在一个浮躁市场环境下,大家的创作心态变了,做出来的电影和过去就变得大不相同,这里所说的不同,没有孰好孰坏,只是很多电影过度顾及投资、顾及市场、顾及观众,从而使得电影距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越来越抽象,老祖宗留下来的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束之高阁,抑或被遗忘和抛弃;就像《似水流年》里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一辈热衷的昆曲已经很少有人听了,替代的是港台流行音乐,昆剧团难以为继,被歌舞团取而代之,所以昆曲艺术也就日渐式微了,这几乎是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生存写照。
不管是昆曲的传承,还是导演郑君奇所坚持拍摄的《似水流年》,没有点理想主义或“情怀”,还真坚持不下去。难道,时代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不要了吗?
显然不是!于是,我们听到了导演郑君奇的呐喊:“我一个80后电影人,第一次做导演,押上了自己全部的资源和身家,赌上了对和我一样坚持着梦想的团队伙伴们的承诺,拍摄了《似水流年》这部电影,我都敢去拍,也拍出来了,难道你们还不敢来看吗?!”
面对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艺电影普遍面临的尴尬,郑君奇试图以一己之力搅动市场泛起闪亮的浪花,特别是在国家已经吹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号角的当下,有政策大旗的保驾护航,一定会有更多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也会有更多有情怀的中国电影人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去挖掘和开采传统文化这座宝藏!
正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导演郑君奇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理应挺直了腰杆,而不是靠下跪去赢得市场关注和排片空间;这一次,郑君奇选择不跪,无论市场最终给予他怎样的回报,我们都对他的努力和诚意竖起大拇指!
毕竟,春天已经来了,我们也希望文艺电影的春天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