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娱乐网_娱乐新闻网
“17+”新作发布 3.8日北京北京乐空间首演
51娱乐 时间:2019-02-26

去年七月,由周凤岭、徐小国、李言增三位艺术家组成的组合 “17+”,在北京798艺术区的魔金石艺术空间进行了首次公开演出,如今,经过多半年的沉潜,17+组合首次把演出搬入LIVEHOUSE中,在3月8日,乐空间,“17+”将举行组建以来的首次LIVEHOUSE演出。
“17+”的三位成员,周凤岭、徐小国、李言增三人各具不同的身份,周凤岭是中国资深的独立音乐人,徐小国是涉及绘画、图片、影像、声音艺术、实验音乐等多种形式的当代艺术家,而李言增则是多年一直从事实验音乐及声音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尽管三人身份各异,但是都有着共同的音乐、声音创作背景,从“面孔”“红桃五”、窦唯早期合作的吉他手,到后来的周先生,周凤岭一直致力于当代独立摇滚的创作,有《梦里舞蹈的人》,《旋律967》,《雅宝路》,《北京1986》等四张专辑发表,而徐小国和李言增,在2015年就已经共同组建声音艺术小组“XY Pattern”, 并在北京、重庆等地进行展演,因此,三个人的这番集结,也成为求同存异基础上的一次全新的合作。

周凤岭在众所周知的标签式的“INDIE ROCK”之外,一直在探索实验性的氛围电子乐,他的个人聆听趣味,也迈向了欧陆前卫电气之声与当代先锋摇滚乐,喜欢探索不一样的情绪表达形式,颠覆自己的他,已经不再满足于用传统的独立摇滚这一音乐形式来作为创作的方向,尽管周凤岭也说“不排除今后会回归传统几大件器乐做作品”,但对他来说,希望是来以“更有意思的架构形式”来呈现,他经常与徐小国李言增一起交流音乐,在实践中,大家发出在声音实验领域探索的愿望,藉此,周凤岭+XY Pattern,构成了如今的组合“17+”。
关于去年798魔金石空间的那次演出,是完全的即兴表演,参与到现场的听众会发现其中的多元化表达方向与声音影像互动的全新形式,诚然,那一次的即兴演出只是“17+”的一个雏形展示,而这次从画廊走到LIVEHOUSE,首先是大家对于声场的要求,专业的LIVEHOUSE的声场和音响设备,更适合“17+”音乐中的整体氛围展示与细节聆听,而视觉上的观感,LIVEHOUSE也有着完全迥异于画廊的表现。其次,“17+”对于自身形式的定位——“声音实验小组”,也意味着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空间里将自己的作品表达传递给乐迷,此外,这也也标志着“17+”将自身的展演向前推进,为更多的听众所知晓。
“17+”的三位成员对于风格的定义也是各执一词,周凤岭认为风格的形式很难由自己来表达,“因为没有具体设定,只是在创作里碰撞到内心最满意的情绪”。而徐小国认为“17+”的风格只能说是统归在“实验音乐”这一个大的风格框架内,李言增则认为可以用“实验电子”的概念来广泛界定这个组合的风格,里面也包含有极简、工业噪音、暗黑氛围等元素。

当然,风格的定义只是一个抽象化的框定,而回归到作品本身,才能对“17+”的音乐风格有一个更为形象化地了解。从这次发布的首个录音室作品来看,作品名字“涌”,即是一种情绪的流动,也是万物在微观层面上的一种运动,这也暗合着“17+”着重于抽象化的情绪表达。这一次,周凤岭所使用的吉他,跳出了单纯的旋律线的功能的局限,他所使用的模拟效果器,更加具有人性化的色彩,更能把情绪的变化丰富表达出来。
录音室编曲作品的发布,并非兆示着“17+”跳出即兴音乐的一次转向,而是对即兴的重新认识,也正是从基于即兴探索出的共同的审美情趣的再出发,从即兴碰撞出的音色与思维结构出发,进行编曲创作,这也是在即兴基础上的一次创作深化。
这次演出的海报由徐小国亲自操刀,它从“17+”的创作呈现出发,极简微声基础上的情感露,色调以黑白为主调,理性的秩序感,而字体上以中国的楷体,英文采用了微软的经典字体,标志着数字时代的开启。映衬着“17+”作品中东西方的混合碰撞的样态。海报整体带着理性化编码的秩序性,又带有感性的推进挪移,他完美地阐释了17+作品中理性与感性的碰撞。这次“17+”专场,也将会向购买预售票的前100名观众赠送这版纸质海报。
在3月8日,“17+”在乐空间的这次演出,也邀请到著名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秦思源担任特邀嘉宾,秦思源与周凤岭一样,曾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摇滚乐的先驱人物,他曾是当年另类摇滚乐队“穴位”的主唱和歌词作者。这也是这两位老朋友的首次合作。作为声音艺术家的秦思源,和17+一同出演,自然也是让人抱有极高的期待!如果你去年在798魔金石空间看过“17+”的首演,那么不妨这次再来乐空间感受下LIVEHOUSE空间中,“17+”是如何用全新的形式来把编曲和即兴碰撞结合,同时,也在尚未发布之前,提前来聆听这些作品中的新意味。

地点:乐空间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板桥南巷7号人民美术印刷厂内
演出时间:2019年3月8日 21:00.
门票:预售80,现场100.

关于17+:
数字“17“本身有着丰富的含义,它不仅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基本粒子的数目,而在网络用语中,它还有“妖怪“的含义。如此看来,冶现代科学与后现代俚语于一炉的17,成为一个含义丰富面目模糊的神秘代号,在这代号背后,则是“17+”艺术团体对于自身观念的阐发:
在当下,艺术各领域都在引入新方法和新形态来进行创作。随着单纯追求技术材料和结构变化的时代已过去,音乐和艺术都逐渐回归本身内核,转而关注个体的精神诉求。拥有着灵活形式的实验音乐和当代艺术一样兼具广度和深度,拓宽着原有系统审美体系的边界。
“17+”意求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深入和拓展中找到新鲜和实验的过程,在有无限可能性的即兴创作中产生新的动机和新思潮的开端。多人创作使得参与者之间个体经验的交织和互补成为可能,而即兴的模式也指向着更多的潜在方向。实验音乐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实验”预示着结果的不可控,音乐的展开和流向是参与者内心的审美积累和当下环境的共同作用,“17+”多人探讨式的音乐形态为这种不可预知性增添了丰富的维度。“
关于“17+”各成员:


周凤岭:
 1989年开始参与第一支乐队“面孔”。1994年组建“红桃五”乐队。曾受窦唯邀请担任吉他手,与英国乐队Radiohead在香港同台并于同年底参加了红磡体育馆“中国摇滚乐势力”演唱会 。九十年代为王菲、罗琦等创作作品。2004年周凤岭与其乐队作为中国现代电子摇滚音乐代表之一,赴法国参加第19届“欧洲文化之都”活动。2012年签约摩登天空唱片公司,推出《梦里舞蹈的人》,《旋律967》,《雅宝路》,《北京1986》。2018年参与了由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发起,以建筑命题作曲的“城市的声音艺述”项目。 


徐小国:
 200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创作涉及绘画、图片、影像、声音艺术、实验音乐等多种形式。
曾于瑞士卢塞恩美术馆、莫斯科当代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台北当代艺术馆、今日美术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等重要国内外艺术机构进行展览。2015年与李言增共同组建声音艺术小组“XY Pattern”。

李言增:
 2000年组建“瓷盘”乐队,2004年发行乐队同名专辑,该乐队是国内较早的世界音乐风格实践者之一。2013年参与创建项目《声音雕塑工作站》并进行了几十场实验性即兴演出,该项目随后衍生出活跃至今的“声音雕塑乐队”。2015年参与组建试验音乐团队“The Pregnant Bones (喜骨)”并发行即兴专辑《吊谒者》,同年与徐小国共同组建声音艺术小组“XY Pattern”,主要运用电子声音设备及影像,装置等综合材料交织实现场域化的艺术实践。
“XY Pattern”的主要作品包括2016年于澳洲4A艺术机构北京驻地创作的环境声音现场作品《X-axis》,2017年于北京艺琅国际艺术空间开展的《ENTER 》,以及同年于重庆熙街公共艺术节负责的《多维之镜》第二单元。

嘉宾:秦思源
秦思源,艺术家与评论家,工作生活于北京。1971年出生于英国爱丁堡,1997年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中国语言与文明专业。2002年,秦思源搬到中国,开始作为一个艺术家广泛地在中国、欧洲和美国举行展览。
秦思源2009-2010年任ShContemporary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上海当代”总监。他2006-2008年担任尤论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兼首席策展人,是该美术馆的核心筹划人之一。2003-2006年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经理,策划过一系列试验剧场、声音艺术和当代艺术项目,也撰写大量关于当代艺术的文章。他正在创作一个新作品叫《声音博物馆》,一个多元化的长期项目包括探索历史中的声音、网络互动以及艺术装置。 
VJ:姚灵
姚灵,工作生活于北京。创作涉及图片、影像、影像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参与德国柏林 Kommunale 美术馆、美国洛杉矶艺博会、意大利艺术米兰艺博会、意大利锡耶纳宇塔文化艺术中心、意大利米兰司徒迪奥洛艺术中心、墨西哥中国女性艺术家录像艺术节、方家胡同实验音域艺术展演、798 多媒体艺术节等国内外艺术机构的展览。